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积极预防 主动检测 规范治疗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16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甲肝:

一、传染源有哪些?

       为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目前尚未发现HAV慢性携带者。甲肝患者的传染期,一般认为是潜伏末期至发病后数周。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粪便污染水源、蔬菜、食品、手、用具等均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如污染水源或食物则可引起暴发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未受感染者均易感,儿童感染后大多为隐性感染,成人感染后多呈现临床症状。临床病人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变为慢性。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故再次发病者少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流行区常呈秋、冬和春季高峰。如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高发年龄与社会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卫生条件越差,低年龄组的感染率及发病率越高。 

五、有哪些临床症状

        感染HAV后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亦可表现为临床感染。后者常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亦可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部分表现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甲肝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尿黄等。    

1、急性期病人:甲肝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为30天。病人自感染HAV后2~4周开始随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周,至临床症状出现后2~3周或黄疸出现后1周消失。排毒高峰在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的最初1~2天。

2、亚临床感染者:指受HAV感染后,既无临床症状,亦无肝功能损害者。此类感染者也可随粪便排出高滴度HAV。由于亚临床感染者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大,不易被发现,其传染性和传染源作用易被忽视,因此,在甲肝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六、如何治疗?

        由于急性甲肝是自愈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慢性,发生重型肝炎者亦较少,一般均能顺利恢复,故治疗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七、如何预防?

        甲肝的预防主要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只要能搞好水、粪管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就基本上能控制甲肝的流行。

1、管理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管理: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隔离期从发病之日起为3周。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及早发现新病例。

2、切断传播途径

        这是最根本的措施,一旦这一措施得以实现,则不仅甲肝,其他肠道传染病也可基本控制。因此尽量抓好:①保护水源,饮水消毒,不饮生水;②粪便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③污水处理:污水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水灌溉;④搞好饮食卫生,特别要禁食不熟的水产品,如毛蚶、牡蛎等;搞好个人卫生,要特别强调饭前便后洗手,培养小儿卫生习惯;⑤加强饮食行业、幼托机构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⑥消灭苍蝇、蟑螂;⑦广泛开展卫生宣教,提高全民文化卫生水平。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我省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用甲肝疫苗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在18月龄接种1剂,家长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带儿童进行接种。同时未患过甲肝或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成人,也可自愿自费接种甲肝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一、传染源有哪些?

        主要是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其中以慢性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最为重要。

二、潜伏期多长?

        一般为50~150天,平均为60~90天,最短的在感染后2周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最长的可长达9个月,称长潜伏期肝炎。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数量、感染途径及机体状态,经血感染的乙肝潜伏期较短。

三、传播途径?

        HBV可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四、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肝普遍易感。婴幼儿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感染后极易转为慢性(>90%),很难治愈;而成年人免疫系统功能比较强,感染后大多数人能痊愈(>90%)。

五、临床表现?

        HBV可引起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中各种临床类型的肝炎均可发生。

1、急性乙肝: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转氨酶升高,但无黄疸型较多。

2、慢性乙肝:轻者仅表现为血清转氨酶的轻度升高。重者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肝区痛等;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血胆红素升高。

3、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发展迅猛,短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凝血酶原活动度40%一下。肝浊音界缩小,黄疸急剧加深,随后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等。

亚急性重型肝炎  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高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上升,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

慢性重症  脾明显增大,门脉高压等。

4、肝炎肝硬变:早起无症状及体征。静止期代偿期肝硬变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体征;活动期肝硬变有慢性肝病症状;失代偿期则表现食管静脉曲张或呕血、腹水、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等。

六、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应采取整体治疗、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防止癌变等综合措施,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适应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七、如何预防?

1、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目前国家儿童免疫规划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同时提倡乙肝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自愿自费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即接种第1剂后,1个月后接种第2剂,6个月后接种第3剂。

2、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3、管理传染源  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肝时,医务人员应按规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建议其中的易感者(该3项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慢性乙肝携带者除不能参加献血以及不能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外,可以同其他人群一样正常生活与工作。

 

内容来源: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