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作品展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党99周年暨“读梁家河故事”征文活动
从小小梁家河到大国复兴路
---读《梁家河》有感
第一党支部 于妍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梦里常常牵挂的小乡村,
内心深处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山山峁峁里有总书记的深情凝望,
沟沟岔岔中住着相亲相爱的山里人。
五谷杂粮,喂养出大国担当的体魄,
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
窑洞地坝,回响着脱贫高产的赞歌,
再穷的人也看得起。
“生存还是毁灭?”
是青年习近平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
是中年习近平用实际行动作出的回答。
他是16岁就从北京来到陕北小村子当农民的少年;
他也是创建铁业社,带领村民开挖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的大队党支部书记;
他更是带领人民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
能吃苦、不耍奸,是他留给梁家河乡亲们的初印象,
大米饭、“洗补涮”, 是乡亲们回馈习近平的真温暖。
有一个白面馍馍也要分给乡邻的好后生,
为乡亲们打开了了解外部世界的大门;
没有城市味的“北京娃”变身理发师和游泳教练,
成为牵引乡亲们看见新生事物的眼睛。
“笑对苦难”,助力他熬过当年尘土飞扬的浮躁;
“能团结人”,成为他未来领导工作成功的法宝。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实事求是,吃苦耐劳”,是梁家河赠予他的勋章;
“不断成长,丰富自己”,是他为众人活出的榜样。
是他,将梁家河的烂泥滩变成淤地坝;
栽种的杨树苗绿成了“知青林”;
还是他,把赵家河的神车沟变成百亩高产田;
播种的玉米棒灿烂成了“黄金地”。
就是他,从发动“厕所革命”到创造的“沼气过秦岭”神话;
点燃的农家灶上,串起的不仅仅是一尺高的火焰;
更照亮了陕北农民心里的致富小康路。
小小梁家河,浓缩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步;
大国复兴路,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砥砺前行。
梁家河,站在今昔对比的“分界线”;
梁家河,孕育着中国伟大梦想的精神高地;
曾经的梁家河,筑梦为田;
定会成就今日的华夏,梦想成真。
我读《梁家河》
第一党支部 张瑞瑞
梁家河,它扎根在陕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九十多年前,这里诞生过陕北第一支革命武装;八十多年前,它以满腔的热情迎接长征最先落脚的红军;四十多年前,它又以宽广的胸襟拥抱着“知青娃”。如今的梁家河,早已是生灵欢畅,瓜果飘香,富裕文明,风清气正。
六月的初夏,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其中,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章节中,讲述了当年与习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的人生大学问,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习总书记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总书记插队时在窑洞里、热炕头上说过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书中的“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自总书记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时,就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支部书记,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能人”刘永耀说,他年轻的时候,让他佩服的人很少,但是,总书记看得远,想的深、办法多,让他彻底服了。习总书记办沼气池,打坝等等的巧干引导和影响了他日后的一切,他把巧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小到教学中小数点的移位,大到他日后的很多发明申请了专利。
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使他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读《梁家河》是感动,感动于黑子、铁锁、随娃等,其实在我身边也有着无数这样的人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着他们的一份力量;我读《梁家河》是奋斗,习总书记从15岁就到梁家河,不断学习,带领大家挖沼气池,修大坝等等,就是一部不断成长、进步的奋斗史,这本书让我在思想和心灵上都受到了极大洗礼。梁家河是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磨炼意志的地方,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练成长的地方,是习总书记担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大任积淀人格形成的地方,这让我明白,好学才能上进,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让我们从《梁家河》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真挚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伟大的人民情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梁家河》一书 读后感
中心第六支部 王辉
根据中心党委和第六支部的学习要求,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拜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一点一滴的成长历程,我不敢说我真正读懂了这本书,但是每次读过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都能带给我的是震撼,更是心灵上的触碰。
从书中了解到,习近平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在实地的了解梁家河贫困的根本原因的情况下,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要上学,那就刻苦的读书,在当时教材短缺、书本贫瘠、学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习近平依然没有忘记了读书,平日里繁重的劳动,要带领村民解决温饱,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夜晚,他还是会努力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销都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坚定的意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坚定的意志,使他在艰难的岁月里,不曾放弃读书这件事,而从书中,他也学到了无穷的知识。这种经验与现实的结合,使他扎根在农村七年的岁月里,为农民做了实事。
当干部,就要当人民的好干部。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时时不忘人民,不忘农民的疾苦,不忘人民的脱贫致富,不忘人民的日子要过好。在每一个踏踏实实的脚印下,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习近平的努力,似乎也明白了他坚定意志,“如果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那就把现在做到最好”!
作为当代的一名党员,要牢记使命当担,要把当干部,就要当人民的好干部作为座右铭,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带好12320卫生健康热线队伍,切实搭建人民群众与政府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大力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科学就医、了解社情民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受理三医联动投诉举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脚踏实地的做好热线服务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砥砺前行!
《梁家河》读后感
第二党支部 于玲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读完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砥砺前行。
陕西是根,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书记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一会也看书,一点一滴积累知识。书记说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我们条件这么好,应更加努力学习,青年人要练就过硬本领。
延安是魂,窑洞里长满故事。习总书记说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是在延安形成的。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那个时候,习总书记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生活十分贫困,习总书记了解乡亲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用尽心思修了“淤地坝”、办成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在这里习总书记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里培养出了习总书记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基层舞台,群众是老师,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虽然我们走在阳光大路上,不用爬山,但是我们依然要饱含为民造福初心,埋头苦干作风,攻坚克难意志,勇于扎根基层,在基层汲取养分,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