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援外医疗

去国三万里,问病一网间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6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前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就了今天的远程医疗,它已经成为发挥大医院和专科医疗中心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一个新平台,中国(辽宁)援冈比亚医疗队依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为一名冈比亚患者组织了跨越亚非的远程会诊,万里之外经验丰富的中国教授们诊治了这位非洲患者,帮助医疗队确定了清晰可行的诊治方案,体现了医疗队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展示了中国援外医疗的实力和担当。

   正文: 

  23岁的她青春正好、桃李年华,可是本应灿烂耀眼的灼灼目光此刻却流露着对疾病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她是一名一年来反复腹痛、便血的患者,她来到冈比亚全国唯一的教学医院爱德华弗朗西斯斯莫教学医院(EdwardFrancisSmallTeachingHospital,EFSTH),来寻找她渴望的答案——怎样才能战胜疾病。当2019年9月下旬她来到医院住院的时候,大家就注意到了她,一方面是因为患者一般状态差,1米6的身高体重只有37Kg,严重营养不良,另外病情较重,入院前2天开始出现便血,每天排暗红色血性便5-6次,伴头晕、头迷、恶心、呕吐。冈比亚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即使全国最好的医院里也没有很多的检查和化验项目,与中国医院的入院检查化验的项目相比,这里能做的检查比较“寒酸”,大多数的诊断和治疗依赖的是医生的经验。EFSTH内科消化病治疗组的张依宁医生和Mayelin Martinez Vidaurreta医生详细的问诊病史、安排检查化验,考虑患者为炎症性肠病可能大,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控制炎症性肠病,甲硝唑抗菌,及输血、补液等对症治疗,但是病情的反复让每位参与诊治的医生心情沉重,治疗两周后患者仍有腹泻、便血,考虑炎症性肠病控制效果不佳,改用静脉激素治疗后续贯泼尼松口服,调整抗生素为环丙沙星静点。在入院三周时患者出现腹痛加剧,并伴有下腹广泛压痛、叩击痛,完善立位腹平片提示“右下腹可见液气平面,考虑不全肠梗阻可能大”;腹部超声提示“大肠、小肠肠壁明显增厚,以空肠及乙状结肠最为明显。”

  一个个诊断的可能性在医生们面前展开,中国医疗队队内的多学科会诊已经是常态,放射科梁松年教授、普外科的张小薄教授和内科医生们一起为她的诊治出谋划策。大家首先从影像诊断上入手,并在临床上查证,结合患者部分小肠、结肠肠壁增厚、不全肠梗阻、伴有腹膜炎体征等病情,考虑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细菌感染性肠炎或者是肠道淋巴瘤、肿瘤等多种可能,大家充分讨论后达成一致,首先完善全腹增强CT明确患者腹腔内病情,完善结核抗体检测及胸片,明确是否有结核感染证据。结果结核抗体2次回报阴性,全腹增强CT提示“回盲部及乙状结肠肠壁见均匀增厚、强化,未见腹水,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此时治疗组考虑患者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可能大,肠结核不除外。此后患者间断腹痛、便血,一般状态差,治疗组考虑炎症性肠病病情控制不佳,开始加用甲氨蝶呤,同时调整泼尼松剂量,加用抗结核药物实验性及预防性抗结核,但抗结核药物应用2天后患者严重恶心、呕吐、腹泻,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目前的诊断正不正确?是否应该暂停抗结核治疗?通常医生们需要更多的客观证据来证实自己的判断,但是因为冈比亚目前暂无条件完善肠镜及活检,只能在有限的影像学检查和化验基础上推测,谁也不希望错误的治疗方向贻误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治疗组遇到了困境,需要帮助,此时辽宁省卫健委和医院领导们的在队员们临行前的那番承诺让大家安心,“请大家积极开展工作,医院会组织技术力量作为大家的坚强后盾,每个专业会至少安排2位正高级教授为大家在专业问题上出谋划策”,临床诊治如果不能依赖仪器,那就只能凭借经验,凭借长期的临床实践淬炼出的知识的精华,而长期在全国顶级医院诊治疑难杂症的中国医科大学资深教授们是大家立刻想到的求助对象。

   接到冈比亚医疗队会诊请求的第一时间,远在辽宁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迅速响应,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当天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联络群,了解前方需要,一方面积极指导软硬件联机调试,一面积极联系适合专家教授,在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8日晚4点半,非洲当地时间28日早8点半开始会诊,医院著名消化病专家傅宝玉教授、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科主任孙明军教授、放射科李雪丹教授这些国内知名的大牌教授为了这个非洲小姑娘与医疗队在屏幕的两端见面了。首先张依宁医生介绍了患者病史和诊治情况,梁松年教授介绍了患者影像检查情况,张小薄教授从外科角度发表了意见。医疗队其他队员及当地医生也一同参与了会诊。

  教授们丰富的临床经验此时就是战胜疾病的武器,同样面对有限的检查化验材料,清晰精确的分析直指一个个问题的核心矛盾,抽丝剥茧、柳暗花明,几十几百个类似病例积累的经验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吃过的盐比吃过的米多”,傅宝玉教授、孙明军教授、李雪丹教授从既往病史入手,从患者发热特点和用药史角度考虑肠结核可能性不大,建议暂停抗结核药物,之后教授们针对CT所见,考虑患者肠道改变还是基本呈连续性,至于局部小肠肠壁增厚考虑可能与低蛋白血症有关,所以在目前无法完成肠镜的条件下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性更大。在治疗方向上,给出基于激素和氨基水杨酸制剂并结合营养、肠道微生态的综合方案,并指出要在2到4周时间反馈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并在条件允许时完善肠镜。半个小时左右的会诊,紧张高效,解决了医疗队的疑惑,给了非洲患者康复的希望。

  当在病房的她知道有三位远在中国的教授为她制定治疗方案,有多位管理和技术人员为会诊提供支持,有整支中国援冈比亚医疗队关注、守护她的时候,这个坚强的非洲姑娘目光中再次闪耀出希望的光芒,患者的家属含泪不停的说着感谢中国医生……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靠着几代人的努力改善着国家的医疗条件,70年的负重前行给了我们如今逐浪潮头的底气,56年援外医疗、一批批的中国医生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的技术、经验、甚至文化和价值观。如今新技术让这种无私的医疗帮助更加精准、高效,去国三万里,问病一网间,援外医疗不会是援外医疗队的孤军奋战,而将是网络两端的中国医生们共同完成的崇高事业。中国人在自己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友好地向世界发出了同行的邀请,一带一路的纽带勾勒出了人类解决疾病、贫穷、战争的美好未来,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于医疗如是,于世界如是。